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10:40:38编辑:备尝辛苦网浏览(36)
[30]钱德洪:《与滁阳诸生问答按语》,《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三册,第1031页。
应该说,这些不同的定义都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表达儒学的一个方面的学术主张和学科特点。在正式讨论之前,有学者建议:我们能否先给儒学下一个定义再讨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建议。
历史存在的儒学,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譬如,一个学者从政治学、政治文化学角度研究儒学,将儒学所有的思想、观念均归结为政治文化,对儒学做了泛政治化的论证,就会使儒学的道德意义、宗教意义全部被遮蔽。克服这种学术片面、狭隘的途径,就是能够以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来研究、思考这一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几个小时以后,入会学者一下子就给儒学下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定义。我自己这些年来的儒学论著中,曾分别以经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人格心理学、文化地理学、科学技术等不同学科视域解读儒学。
但是,确实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儒学时,容易将某一学科视域描述的儒学看作是儒学的全体。所以,现代学者研究儒学时,从自己不同的学科的视域出发,研究儒学中的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均有利于对儒学代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认识。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
这究竟缺少了什么?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道理。萨满教确实有天人合一的精神,但完全是神秘主义的,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同萨满教的关系,则是古典哲学与原始宗教的关系。[3] [1] 德国《回声报》1999年文章《科学家正寻求同社会的和解》,引自《参考消息》1999年5月8日。这样,就形成了掠夺—欲望—再掠夺的循环,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产生紧张,进而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人变成了自然界的真正主宰者,而自然界则被视为无生命、无价值的僵死的客体或存在物,只是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而不是外在的关系。
* 这是蒙培元先生亲撰的本文提要。人固然是目的,但人的目的来自宇宙自然界,这就是人心以天心为其心。[2] 作者持后现代的观点,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主张对前现代的精神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吸收其有价值的成果。所谓天理,就是天所具有之理,并没有什么神秘,说到底,就是一个生。
中国哲学并不承认有超自然的目的,但也不认为只有人才有目的。附录: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提要 人类和人类社会被认为是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是能够用经济指标、数学统计等方法测量的,但它是以人类中心论为前提的。施其爱于人类与万物,既是自然目的的实现,也是人性的完成。在涉及自然科学的问题时,我们当然要慎重从事。
他所说的世界宗教,显然是指基督教那样的一神教。人的高贵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特殊使命,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
所谓天人之际,不只是指边界、边际,其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即目的性关系。恰恰相反,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
天人合一论本质上是价值观的问题,包括生态伦理,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它们似乎并不包含科学认识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科学理性是根本不相容的。这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确实不同,但是不是像麦金泰尔所说,二者完全不可公度、不可通约,则是另一回事。[2] 转引自《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如果人只是经济动物,只受欲望驱使,人类的技术进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没有任何神圣感,那么,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就成问题了,人类的尊严也就成问题了,那可真是漆黑一团,物欲横流(吴稚晖语)的时代了。但孔子对天又十分敬畏,以知天命、畏天命为其哲学的重要内容。人类和人类社会被认为是不断进步的,但这种进步实质上被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技术力量的提高,因而是能够用经济指标和数学统计等方法测量的。
今天,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仍然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认为自然界对它自己创造的东西是盲目的和无意识的,他们虽然承认要保护动物的多样性,但又说不应当由此将自然神圣化。但是,对前现代的传统的某种回归,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标志。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天人合一 。只有重新思考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对自然界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这种单向思维转变到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伦理责任、道德义务这种整体思维,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也就是德性与智性的统一、权力与义务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人的一生就是面对天命做到心中无愧,亦即实现天所赋予的德性,所以,只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说我这一生没有遗憾了。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人也并不是一个自我中心,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伴侣,因为人与万物都以乾坤天地为其大父母。它当然是在开放的多元的系统中发挥其作用,决不是回到过去的前现代时期。为此,有人将这次危机与第一次冰川相比,所不同的是,第一次冰川是自然本身造成的,这次灾难则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因此,如何对待自然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
中国哲学所说天命之谓性,是有深刻内涵的哲学命题,也是天人合一论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在这里,天人之间真正合一了。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也不仅是我与他的外在关系,而是我与你的亲近关系,人与整个自然界则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里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但这所谓主体性是为天地立心,实现自然界的目的。
不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而且是生活意义的追求。因为人的生命本身连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归根到底是由自然界给予的,人应当有感恩之情。
人的价值固然是由人自己创造的,但人并不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宇宙自然界才是人的生命与价值之源,这是天人合一论的最核心的内容。它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所谓天道,是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过程及其秩序,即天秩天序。人既然是天之所生,人的天职和使命就是实现天心,且只有人才能实现天心,这就是天无心,以人心为其心。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真正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地。这就进一步突显了人的特殊的使命感,即自觉地完成自然界所赋予的使命,实现与物同体即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今天,人们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总之,自然界是有生命意义的,是有目的性的,因而是有自身价值的。
天人合一论的特点则在于天人相依的内在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包括生态伦理。但人绝不仅仅是生物存在或经济动物,也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动物,人是有内在价值的生命存在。
上一篇:上海发布通知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
下一篇:过期保险无作用 续保至关重要